當前位置:首頁 > 旅游 > 內容頁

吳晨:探索北京老城復興路徑 在保護中求發展

梁思成先生曾說,北京城是“都市計劃的無比杰作”,吳良鏞先生認為,北京舊城“是中國古代都城建設的最后結晶”。隨著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理念的提出,如何在保護中求發展,在發展中重保護,亟需積極探索老城整體層面的頂層思考與頂層設計。

北京老城特征和保護歷程

老城特征總結

山水城和諧融合。山脈、自然景觀資源、平原、河湖水系,促進了北京城市的演變,也形成了北京城市與山水相互映襯的獨特的自然地理景觀。完整且規模宏大的城市與宮殿完美地體現了明清北京城的建設,在世界城市建設史上具有突出地位。

都城格局嚴謹。宮城、皇城、內城、外城組成等級層次分明的四重城廓,內外城呈“凸”字型布局,和北京中軸線形成北京標志性的城廓特征和獨有的壯美秩序。護城河、六海等水系有機地增強了與規整的建筑群體布局的對比,形成了貫穿城市中心的景觀和生態廊道。

城市風貌完整。平直整齊的街巷和胡同路網構成了元大都時北京老城的棋盤式道路系統,明清的道路網絡延續了元大都時期的系統。與街巷胡同相配合,按照一定模數將四合院進行縱橫組合,形成大小不一的院落群體,形成宮殿建筑群的樸素背景以及主次分明的城市色彩。在大片的平房四合院民居襯托下,形成以故宮為中心,以景山萬春亭、鐘鼓樓、正陽門、永定門城樓等建筑為控制點,起伏有致的城市天際線,城樓、牌樓和宮殿、壇廟、佛塔則構成了豐富的街道對景。

歷史資源豐富。北京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60余年建都史,分布著眾多極為珍貴的文物和歷史遺存,形成了獨特的地方傳統文化,擁有老字商號、傳統工藝、傳統習俗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歷程概覽

保護思想初期探索。1953年底完成并上報中央的《改建與擴建北京市規劃草案》是北京市上報黨中央的第一個總體規劃成果,當時我國城市規劃理論和編制思路主要源于蘇聯城市規劃。草案指出“必須按照社會主義城市建設的原則,迅速制定總的規劃,以便有計劃地、有步驟地進行改建和擴建工作”。1953年版北京總規,為首都北京數十年來的城市建設和發展提供了一個基本的雛形和框架,方案確定了“環形+放射”的路網結構,對北京舊城保護與發展中空間結構、道路網骨架、形態格局的確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①

保護思想初步形成。1982年《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確定了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地位,指出:“北京舊城是我國著名的文化古都,在城市建設和建筑藝術上,集中反映了偉大中華民族的歷史成就和勞動人民的智慧。城市格局具有中軸明顯、整齊對稱、氣魄雄偉、緊湊莊嚴等傳統特點。許多建筑和園林也具有高度的藝術水平。近代形成的革命文物也不少?!笨傮w規劃方案規定“舊皇城范圍內為文物古跡重點保護區”。②1985年,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首次公布市區建筑高度的規定。1990年,市政府頒布了25個街區為歷史文化保護區。

保護工作體系完善。1993年批復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1991年—2010年)》把“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發展”列為專題??傮w規劃對從整體上保護北京歷史文化名城提出了保護和發展傳統城市中軸線等10項重點保護工作。2002年編制完成了《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2002年編制完成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則是首個對北京歷史文化名城進行多層面、全方位保護的專項規劃。

保護工作系統展開?!侗本┏鞘锌傮w規劃(2004—2020年)》要求堅持整體保護、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提出了舊城的保護和復興要求,加速名城保護法制化進程,進一步擴大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范圍,加入了關于文保單位和歷史文化保護區以及優秀近現代建筑的保護等內容。2005年,制定并發布了《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明確了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內容、保護規劃、保護措施等內容。

老城保護全面推進。在2017年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0年)(送審稿)》座談會上,吳晨建議用“老城”取代提及多年的“舊城”,一字之變體現著對城市歷史積淀的尊重。2017年,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批準成立了中軸線申遺保護專項工作組。自此,北京市委、市政府全力推進中軸線申遺工作。2020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復《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明確了首都功能核心區的戰略定位、規模與結構等,提出建設政務環境優良、文化魅力彰顯和人居環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區的發展目標。

老城保護工作存在的挑戰

人口密集度高,鄰里關系漸弱化

老城承載功能繁雜集聚,引發人口聚集。中央、市屬單位優質產業集聚吸引大量就業人口以及服務業從業者。人口密度大,外來人口比例上升,人均居住條件較難改善,隨著人口增長導致居住問題愈發嚴重。人戶分離情況及外來人口比重上升,導致原有鄰里關系弱化,帶來管理難題。

文物占用較多,非遺普及度有待提升

部分文物保護力度不足,仍未騰退和修繕,開放程度偏低。居民意愿復雜情況下,無能力也無意愿承擔保護責任,遺產保護缺乏動力。非遺社會普及度有待提升。

交通擁堵嚴重,靜謐氛圍待改善

胡同“停車難”,步行與自行車交通環境有待提升。部分區域旅游交通與常規交通相互影響,皇城及周邊地區進入交通量占比不斷提升,原有靜謐氛圍受到影響。在功能與人口共同作用下交通需求巨大,擁堵現象嚴重?,F行道路交通規劃、市政技術標準與老城空間形態及胡同肌理保護存在一定矛盾,大市政配套難度大、成本高。

基礎設施薄弱,承載力有待加強

由于煤改電增設變電站選址極為困難,市政源頭供給和整體承載力有待加強。會出現設施雖然到位,但水壓、水量、電壓不足。安全設施有待加強,防火、防澇等任重道遠;部分區域公共衛生條件較差,環境品質還有待提升。市政設施缺乏規劃建設統籌。

風貌特色趨同,空間秩序待協調

老城風貌整治依然需要持續推進,建筑形象、空間形態缺乏秩序,在體現傳統特色與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需要持續加強城市治理,不斷提升整體風貌與公共空間環境品質,更好詮釋歷史文化名城與大國首都形象。

保護機制不足,資金渠道有待拓寬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是系統工程,包括文物、歷史文化保護區、老城整體格局及傳統文化等層面的保護,需要大量資金支持。雖然政府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名城保護的機制尚未建立,制約了名城保護規劃的實施。

保護思想和理念

2007年,吳良鏞先生在《新形勢下北京規劃建設戰略的思考》中提出對北京舊城實行“積極保護”與“整體創造”的基本策略,產生了深遠的學術和社會影響。

積極保護

以保護為前提,合理調整老城功能,防止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目標,強化文化職能,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旅游產業,增強發展活力,促進文化復興,推動老城可持續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積極保護的方針。在政府主導下妥善處理居民生活條件改善與古都風貌保護的關系。解決“建設性破壞”所引發的矛盾,疏解居住人口,消除安全隱患。統籌保護歷史文化資源,重塑老城優美的空間秩序。

整體創造

北京老城(明清北京城)是一個整體的、全局的概念,不是個體的、局部的概念。整體保護意識是名城保護的基礎,重點保護老城,使老城整體格局的保護與分層次控制、重點保護與一般保護、城市傳統風貌保護與傳統文化繼承相結合。完善市域和老城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自然景觀資源的保護體系。

有機更新

1984年,吳良鏞先生前瞻性地提出城市有機更新理論。保護區內發展中的新建筑,必須遵從建設的新秩序,即在體量、高度、造型等方面要尊重歷史遺產所在環境的文脈,尊重文化遺產所在主體的情況,烘托文化遺產,突出原有文化環境特色。讓所在地區不失相對獨立,既保持和發展城市建筑群原有的文化風范,又使新建筑賦有時代風貌,以此定義了“有機更新”的內涵。③希望通過持續努力,加強對具有歷史價值的胡同、四合院的保護和修繕,采取措施逐步拆除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見縫插針建造的簡易樓及四合院中私搭亂建的臨時房屋和構筑物。

全面復興

吳晨最早于2002年提出中國“城市復興理論”,闡述了老城保護工作要綜合考慮城市產業經濟、文化傳承、物質空間、社會活力、科技創新五大系統,實現空間形態、功能業態、環境生態、文化活態的全面提升。工作集合專家資源,融合政府、實施主體、市場及社會多方力量共同組建工作平臺,積極邀請本地居民共同參與,增強規劃設計工作的科學性、指導性和可實施性,整合建筑、交通、景觀等子系統,形成一套系統性設計方法。以城市設計作為復興城市活力、發展地區經濟的一個重要策略,提升老城的城市形態和環境品質,實現城市商業、文化的繁榮,提供優良的人居環境。

老城總體城市設計

2018年,東南大學建筑學院與吳晨團隊合作,進行《北京老城總體城市設計》課題研究。課題基于老城整體保護理念,擷取傳統營城智慧,總結出系統全面的老城整體城市設計框架,提出老城復興之路的技術路線。

傳承和保護歷史文脈

在發展中保護老城環境格局的完整性,人工環境與自然相得益彰。形成“一帶多網、兩軸交錯、四套圈層”的空間結構。依托歷史水系形成一帶多網文化景觀體系,凸顯運河文化魅力,促進生態環境和城市空間互融發展。繼承和發展嚴整的軸線布局,形成氣魄宏大的兩軸交錯空間序列。以故宮、皇城,內、外城為邊界建立層次分明的圈層格局,優化完善功能布局。

推動文物騰退和功能疏解,多措并舉讓文物活起來。推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文物保護利用,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和社會教育功能,提供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騰退有價值的歷史院落并合理利用,增強中央政務活動服務保障能力,提升國際交往環境及配套服務能力。全社會參與開展多視角、多維度、多層次的價值挖掘,闡述文物背后的故事,突出文物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加強文物間關聯性和系統性,豐富老城文化內涵,傳播與弘揚中華文明。

凝聚和發揚傳統軸線

獨特的軸線體系是老城空間秩序的基礎,形成了城市格局嚴謹、層次主次分明、感受豐富多變的城市空間,并體現豐富的文化內涵。繼承與發展兩軸統領格局。提高軸線的主導作用,保護和發展中軸線,優化長安街中央政務環境,完善城市功能,傳承與發展特色景觀風貌,帶動沿線地區政治、文化、經濟、生態效益的全面提升。西四、東四副軸串聯兩翼發展。有機聯系各類功能空間和人文活動,塑造連續富有韻律感的城市界面,形成優美的景觀軸線。2021年,吳晨團隊完成“地安門外大街復興計劃”,在全國首次創新性地以“微整治、微修繕、微更新”為理念,對地安門外大街建筑立面進行保護修繕與提升。

體現家國同構的營建模式,呈現連續的城廓邊界,多方式地展示城門、城樓、水系等城廓要素,形成清晰完整,有節奏起伏變化的城廓意向。加強城廓沿線遺址景觀的塑造、城門遺址周邊環境整治,建設具有文化紀念價值的地標景觀展示節點?;謴突蚣o念傳統城門規制。通過實際恢復或景觀意向設計的方法恢復正陽門、德勝門、永定門等現存城廓地標的完整性。強化皇城邊界,形成連續的綠化界面,重塑遺址空間場所。對現狀皇城拐角進行景觀重塑,營造舒適宜人的公共空間環境。

疏通水綠和街巷脈絡

構建河道與園林交織的綠地系統,展現獨特的老城風光。北京老城園林壇苑與河湖溝坑遍布,構建覆蓋全城的綠網,遵循老城既有脈絡,利用歷史環境開發公共綠化空間,形成隨處可及和多變的綠化景觀?;謴蜌v史水系格局,實現生態聯通。吳晨團隊規劃設計的前門三里河,已成為北京新十六景中“正陽觀水”一景。

打造歷史河道、岸上綠道、文化走廊多維度的生態景觀廊道,強調生態、文化、產業和諧發展,以點帶面輻射發展,突出老城文化底蘊,提升整體活力。推進慢行步道建設,建設貫通的濱水慢行景觀步道,形成開放的濱水空間體系,打造優美的沿岸水環境,供市民休閑健身、觀光旅游,形成老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加強沿線歷史資源保護,打造文化長廊。

建立老城主次分明,循環有序的街巷系統,保護日漸珍貴的傳統尺度和歷史信息,實現歷史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及經濟價值的平衡發展。利用胡同派生空間塑造具有老城記憶的綠化場所,增加與居民生活緊密結合的小微綠地和活動廣場,通過植物、雕塑以及小品等形式對老城歷史文化進行展現。

保護和塑造老城風貌

統籌全局,加強風貌整合,形成建筑風貌好、環境品質高、文化功能強的區域,以彰顯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形象?;始椅幕A區要維護故宮層次分明的院落景觀和莊重雄偉、大氣磅礴的建筑藝術。

構建統一與變化的色彩譜系,加強建筑空間藝術效果,呈現整體和諧的風貌映像。大面積樸素寧靜的青灰色構成色彩基調,條理分明有序的屋面組合襯托各類愈加鮮麗的重點建筑?;始腋?、廟宇建筑、會館商業建筑、近現代建筑與傳統民居項目映襯融合,呈現歷經千年沉淀的色彩形象。

創造人性化的觀景體驗,控制老城空間韻律與節奏,彰顯豐厚的文脈特征,使人們在行走間感受老城特色。確保老城眺望視廊的視線通暢。嚴格控制老城眺望景觀背景區建設高度,對有礙視廊景觀的高層、多層建筑應逐步做降層處理或適時拆除。強化老城觀自然、觀歷史、觀城市的眺望視廊,通過周邊環境整治與建筑控制,強化與烘托地標景觀。嚴格控制該范圍內建筑的高度、形態、體量、色彩、材質,拆除或改建突兀的建筑物或構筑物,新建建筑應與地標景觀形成和諧的對話關系,形成良好的景觀背景環境。

更新和提升人居環境

社會多元參與,推進平房區改造和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建成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適宜人居的示范社區。

院落回歸,從大雜院到“共生院”。拆除違法建設,恢復院落格局,完善廚衛等現代生活功能設施,改善居住環境,恢復傳統風貌。近期以滿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為前提,利用拆違疏解騰退出來的房屋,改造成多家共用的過渡性空間,試點公共廚房。

老舊小區改造,著眼于公共空間提升。滿足居民多元訴求,實施房屋修繕、基礎設施更新、交通組織疏解、公共空間形態和功能調整優化,實現居住條件改善、社區文化建設以及風貌景觀提升的效果。

引導和優化文化體驗

規劃結合各類型歷史資源點分布情況,對北京城科舉文化、民俗文化等進行專題展示。串聯北京紅色旅游資源點,重溫革命先輩的奮斗軌跡,感受莊嚴神圣的當代共和國之都。

深入挖掘老城歷史文化內涵和文化魅力,加強新時代的新文化建設,增強歷史資源的開放性,設計多元文化展示線路,打造世界最大的城市露天博物館,帶動區域活力提升。加強博物館建設,營造精品文化科普線路。提升現狀博物館環境和公共服務功能,利用歷史建筑資源建設新的特色博物館;增強博物館的開放性,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時代精神。

織補公共空間結構,推進文化交融的公共空間環境建設,延續老城特有的城市園林化景觀。在王府官邸、名人故居、會館、寺廟等公共游覽空間周邊的胡同,打造可供人短暫休息和游憩的文化型公共空間。立體綠化胡同,營造精致的園林景觀。保護古樹名木及大樹,營造綠樹成片、連成茂密森林的生態景觀,突出綠樹掩映的傳統城市特色。以老城街道為載體,從街道風貌、人行體驗兩大方面綜合提升街道環境品質,營造高品質景觀文化休閑空間。結合老城商業中心、軌道交通節點構建立體化公共空間體系,增強建筑與周邊環境的連續性,重視人行生活體驗。

激活和打造文化品牌

塑造老城文化客廳, 加強市民的文化參與體驗。以故宮、天安門周邊文化精華區和西單、王府井等商業文化體驗地區作為未來北京老城活力的核心地區,提升白塔寺、隆福寺、什剎海、雍和宮與國子監等特色地區的文化業態和空間風貌,增強地區活力。逐步打造南城區域活力廊道,形成南中軸、三里河-大柵欄-法源寺等地方特色文化帶,以及天壇、先農壇、陶然亭、大觀園等壇廟園林綠化帶。

提升皇城周邊西四、東四、什剎海、大柵欄等地區開放度與城市活力,吸引故宮游客向周邊圈層流動。加強西四—西單、東四—王府井等活力路徑的串聯,打造皇城周邊活力熱點,構建老城文化生態系統。以西單南北大街、平安大街、東單南北大街、兩廣路為核心骨架,串聯周邊的王府官邸、名人故居、會館、寺廟、胡同等重要的公共空間、歷史節點和城市地標,加強城市設計,形成集中展示老城文化、特色服務功能的城市會客廳。

營造和展示影音魅力

展現晨鐘暮鼓、鴿哨清脆、鄰里寒暄的影音魅力,體現老城特有的生活方式與溫情記憶。營造節慶活動場所,講述老城故事。利用文化地標場所,舉行敲鐘儀式、燈光秀等節慶活動,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多途徑實施城市降噪,限定分貝控制區。推進什剎海、南鑼等地區商業業態提升。豐富公園植被生境種類,創造鳥語花香的優美環境。減少城市污染對生物的破壞性。

創新保護思想與模式

人民城市

在2016年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征展中,吳晨提出了以“人民城市”為主題的策展方案,提出了人民城市的核心是人本精神、人文情懷和人居理想。只有真的把“人民”放在最高處,真切了解“人民”的需求,努力調動“人民”的力量,城市問題才能得到徹底的解決,人民的生活才能越來越好。

“都”與“城”

2016年,在北京市政協常委會議政會上,吳晨首次提出要處理好“都”與“城”的關系,提出“復興首都氣象,再創都城輝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實現了城市建設重點的戰略轉移,老城內的市屬行政辦公及部分服務設施遷出后為老城的功能調整創造了契機。老城人口和功能的有效疏解,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更新創造了條件。

從“責任規劃師”到“共同設計”

吳晨從2004年起在大柵欄街區的保護整治復興工作中探索責任規劃師制度,通過團隊十余年在北京老城的南鑼鼓巷、大柵欄、前門東區等地區的創新實踐工作,逐漸形成了城市規劃結合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模式,對責任規劃師制度的實行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推動。2017年,北京正式建立了責任規劃師制度。2018年起,吳晨正式擔任面積為4.2平方公里,被稱為“神州第一街道”的北京市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責任規劃師,長期伴隨式參與街道各項城市更新建設工作,協助街道落實北京新總規、核心區控規的要求。

吳晨團隊經過四年的工作積淀,責任規劃師工作開始由“規定動作”逐漸向“自選動作”拓展,公眾更多參與、更加服務于屬地、解決群眾切身問題。設計模式流程上先形成草案,再多方參與,通過多次溝通形成共識方案,和居民“共同設計”,作為基層治理與街區更新的突破。

創新分區編制方法

社區邊界主要是社會管理的單元,它的邊界劃定與片區空間風貌區劃、功能管理區劃等存在一定差異性。街道內各社區管理呈現各自為政的局面,導致綜合整治和管理等工作的綜合性、統籌性不夠。

吳晨團隊在配合首都核心區控規編制過程中,創新性提出按主導功能進行“街區劃分”,是對“街區”的重新認知。按照功能性對全區區域進行細致、科學地劃分,以空間規模適度為原則,結合社區實際,一個社區可被劃定為一個街區、多個社區可組合成一個街區,也可以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特色街區為界限進行劃分。在現有可參照的相關標準和工作成果的基礎上,收集相關劃分可能性,綜合分析各劃分方式,形成劃分基礎依據。立足現實,尊重歷史,以創新的思維統籌整體考慮,為下一步街區診斷、整理奠定良好基礎。

從“共生院”到“最美院落”

2018年吳晨首次提出“共生院”理念,成為老城有機更新的重要原則?!肮采骸笔轻槍︱v退后仍有原住民居住的混居雜院的修繕整治,所謂“共生”,包含建筑共生(保留的傳統建筑與植入的現代建筑共生)、居民共生(留駐的老居民與遷入的新居民共生)、文化共生(傳統的院落居住文化與當代居住文化共生)。

在推進“共生院”的建設過程中,與相關部門共同研究制定了西城區“最美院落”的參選標準,我們稱之為“共生院”的升級版2.0,標準主要圍繞環境衛生、違建控制、墻面地面維護、綠化美化、文明素質等方面來評判。在東中胡同最美院落創建過程中,責任規劃師與社區一起又不斷摸索,結合街區更新,“最美院落”提升幅度的大小、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以及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是“最美院落”重要的量化標準。

愿景展望

我們親歷的這些北京故事,是北京發展與復興的華美篇章。作為來自一線的建筑師和規劃師,將把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堅持積極保護、整體創造、有機更新、全面復興,保護首都歷史文化,保障首都核心功能,持續改善人民生活環境,為北京的保護與發展、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參考文獻:

[1]李浩.首都北京第一版城市總體規劃的歷史考察——1953年《改建與擴建北京城市規劃草案》評述[J].城市規劃學刊,2021(4):96-103.

[2]北京印跡.

[3]吳良鏞.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環境創造——為2007年6月9日中國文化遺產日寫[J].城市規劃,2007(8):14-18.

(作者:吳i晨 為北京市戰略科學家、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首鋼集團總建筑師)

發布于 2022-07-14 05:07:31
收藏
海報
3
目錄
    最近的最新的中文字幕_黑人让少妇高潮不断_两个人的免费视频高清_天美传媒母亲节播放